主办:中共永胜县委宣传部

  1. 首页
  2. 文化永胜
  3. 文化之窗

边屯文化概述

秦正业边,即边地、边疆;屯,即屯戍、屯垦。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在夺取政权和其政权得到相对稳固之后,都要派出大量军队和人员平定、戍卫和屯驻边疆,以实现拓展疆域、传播文化、巩固疆土、稳定政权,从而稳固中华大一


秦正业

边,即边地、边疆;屯,即屯戍、屯垦。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在夺取政权和其政权得到相对稳固之后,都要派出大量军队和人员平定、戍卫和屯驻边疆,以实现拓展疆域、传播文化、巩固疆土、稳定政权,从而稳固中华大一统的目的,诸如秦朝的赵佗平岭南,汉朝的武帝开发西南,元朝的革囊泅渡,明朝的洪武调卫等等。这些深入边疆地区的军士和人员中的大多数,在到达目的地之后,都因其承担的军事、政治、社会等职能职责的要求而屯驻下来(如军屯、民屯、商屯等),与当地少数民族女子缔结良缘而繁衍生息,而且把汉文化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代代传继,代代创新,从而创造出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化——边屯文化。历史上只要有过较大规模中原军士或人员集中屯驻,并留下众多后裔的地区,一般都具备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当时较大规模的中原军士或人员集中屯驻于不同地区,并与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而创造、发展起来的边屯文化,大多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是,只要是边屯文化,就都有其以汉文化为主体,以戍守和屯垦为特色的共同特质。因此,边屯文化是一种以汉文化为主体、以戍守和屯垦为特色的边地文化。
在云南省永胜县,边屯文化形态集中的表现为:本地农耕文化、古建筑文化、地名文化、宗族文化、读书文化、民间工艺文化、饮食文化、毛氏文化、他留文化等等。其中,毛氏文化和他留文化是最具特色、最为典型的永胜边屯文化。
毛氏文化。据《韶山毛氏族谱》、《永胜毛氏族谱》、碑文记载和有关专家考证,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第20代先祖毛太华,在元朝末年从江西吉州仙茶“宦游”到滇西北的北胜州(今云南省永胜县)后,应募加入进军北胜州的征滇明军,在平定北胜州的过程中立下军功,升任百户长,娶当地夷女王氏为妻,并奉命率其所部屯驻于程海湖西南畔凤羽山下的毛家湾。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朝廷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设置澜沧卫。毛太华又奉命率其所部与调卫进入北胜州的云南中卫官兵一道参加了澜沧卫城(今永胜县城)的建设。在其所部承担的澜沧卫城建设项目竣工后,毛太华“以军功官入楚省”,并于明洪武三十三年(1400年)携妻王氏、长子毛清一和四子毛清四“居湖南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两公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家焉”(摘自《韶山毛氏族谱》),五百多年后,毛清一一支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毛太华的次子毛清二和三子毛清三因“继承军户”留居澜沧卫毛家湾而延续至今,目前,仅永胜县境内就有毛氏后裔近4000人。洪武调卫以来,永胜毛氏后裔和其他洪武调卫军人后裔一道,创建了具有显著特色的宗族、农耕、古建、读书、地名等永胜边屯文化。
他留文化。他留人集中居住在从四川攀枝花通往云南大理、丽江的一条古驿道上,位于现在云南省永胜县六德乡的营山、玉水等村委会。据记载,他留人的先祖原系明初北胜州高氏土司的一支武装力量,明朝洪武调卫后,这支武装力量奉命戍守营山这一驿道要塞,并筑有城堡。明末清初,城堡内盛及数千人,后在太平天国末期城堡被杜文秀军攻破,并被烧毁,他留人口锐减。新中国建立后将他留人划归彝族支系,现在仍集中居住于营山、玉水的彝族支系他留人尚有3000多人。600多年来,他留人创造了独特的他留文化,这种文化集中地表现在他留人别具特色的宗教、民俗、婚俗、音乐、舞蹈、技艺、饮食、农耕等方面,以及他留古城堡遗址和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营盘村墓群之中,展示着其突出的原生特性,蕴涵着无穷的文化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边屯文化受到云南省、丽江市和永胜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对边屯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开发进行了热情的关心和大力的支持,云南省委、省政府已将边屯文化纳入“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七彩云南、聂耳音乐、茶马古道、香格里拉和边屯文化”五大文化品牌之一,丽江市成立了边屯文化研究会,并开展了大量的边屯文化基础性挖掘、研究和开发工作,永胜县与韶山市已缔结为友好兄弟县市,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友好往来活动,韶山毛氏族谱与永胜毛氏族谱业已完全对接,其族人已多次互访认亲,中国永胜边屯文化博览园第一期工程——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毛泽东祖先纪念园已于2011年12月26日建成并开馆运行。目前,规划总投资5.8亿元,包括特色商业区、综合服务区、农业研发区、农耕天下区和民族融合区五大功能区在内的中国永胜边屯文化博览园第二期工程即将立项建设,一个集“园馆合一、城馆一体、动静结合、宾主互动,馆城生态化、村寨现代化、博物活体化、全民参与化”的边屯文化博览园必将在不久的将来矗立于程海之滨,边屯文化必将获得世人的高度青睐。